图片
01
采莲人和采莲歌,柳外兰舟过。
不管鸳鸯梦惊破,夜如何?有人独上江楼卧。
伤心莫唱,南朝旧曲,司马泪痕多。
——杨果《小桃红·采莲人和采莲歌》
杨果在金朝生活了大半辈子,金亡五年后才去元朝做官。虽说金朝末年已经腐朽不堪,但故国灭亡的痛,在他心里始终挥之不去。
这首小令,大概就写在他金亡后、还没去元朝做官的那几年(约1234-1239年),借南朝往事,难言的亡金之痛。字里行间藏着对故国金朝深深的叹息,难言的亡金之痛。
采莲人唱着采莲歌,一叶小舟轻快地划过杨柳依依的岸边。那欢声笑语啊,压根儿没想过会不会惊扰了静夜里鸳鸯的好梦。
这时,一句轻轻的“夜如何”,像道无形的帘子,把画面分成了两边,一边是采莲人无忧无虑的欢乐,另一边呢?江楼上,不知何时悄悄来了个孤独的身影。
他听着楼下的歌声,心里只求着:别唱那些让人心碎的南朝旧曲呀!怕只怕,那熟悉的调子一响,会勾得失意人泪落千行。
整首曲子最妙的就是“以乐衬哀”。采莲场景越是欢腾,越反衬出江楼独坐人的那份孤寂与心酸。
作者没有直说亡国之痛,只是担心那“南朝旧曲”惹人落泪,这委婉的一笔,恰恰点透了他心底最深的隐痛,不仅是对金朝灭亡的哀伤,也包含着对那些昏聩往事的一声叹息。
语言含蓄,情感却深沉得像水底的青荇,缠绕着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与兴亡之感。
图片
02
绿云冉冉锁清湾,香彻东西岸。
官课今年九分办;厮追攀,渡头买得新鱼雁。
杯盘不干,欢欣无限,忘了大家难。
——盍西村《小桃红·客船晚烟》
这首小令出自盍西村的组曲《临川八景》,是他两组“小桃红”曲子(共十四首)中的一首,在元代选本《太平乐府》、《梨园乐府》里都能找到。它描绘的是老百姓在沉重赋税下,难得喘口气的欢乐光景。
云雾般的绿烟袅袅升起,慢慢笼罩着清澈的江湾,花草的香气飘满了东西两岸。今年官府收租总算松了点口,只按九成征收!趁着这好时节,正好出去松快松快。
大伙儿乘船来到渡口,你追我赶地靠岸,忙着张罗新鲜的鱼虾野味。转眼间,一顿丰盛的野餐就备好了,杯盘摆得满满当当。
大家伙儿开怀畅饮,尽情欢宴,在这一刻,仿佛把生活的忧愁和艰难都抛到了脑后。
这首曲子写的,就是盍西村在公务间隙,和同伴们乘船出游时看到的景象。
那升腾的绿烟、弥漫的饭香,还有收完大部分税赋后那份暂时的轻松。
岸边的热闹更是鲜活,游人们抢着买刚上岸的水产,渔家的宴席上,酒杯碰得叮当响,笑声不断。这难得的狂欢,是辛劳日子里的一个喘息。
整首曲子表面看是欢快的出游野餐,写得清新自然,语言也像拉家常。但这欢乐底下,其实藏着点别的滋味,那是沉重赋税和徭役压出来的空隙里透出的一点光。
大家伙儿使劲儿地乐,好像要把力气都用光,就为了暂时忘掉平日的苦。
这种“苦中作乐”的热闹劲儿,反而让人隐约感觉到一种不易察觉的哀伤,一种在艰难世事里寻点乐子的豁达,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能有的胸怀。
图片
03
采菱人语隔秋烟,波静如横练。
入手风光莫流转,共留连,画船一笑春风面。
江山信美,终非吾土,问何日是归年?
——王恽《小桃红·平湖乐(采菱人语隔秋烟)》
至元九年,1272年,王恽在山西临汾一带当官的时候。一个客居他乡的秋天,他泛舟江上,眼前的美景勾起了深深的乡愁。
曲子开头就带我们看到了画面:清秋的薄雾里,隐隐传来采菱姑娘 们清脆的笑语。湖面平静得像铺开了一匹巨大的白绢,光滑无痕。
这到手的好风光,怎能白白辜负?他不由得在湖上流连忘返,舍不得离开。正沉醉间,一艘画船擦肩而过,船上的美人儿对他回眸一笑,那娇媚的神态,真是动人极了。
江山如画,眼前的一切都美不胜收。然而,就在这美景的顶点,一声叹息涌上心头:这地方再美,终究不是我的家乡啊!这声叹息里,藏着多少无奈,不知何时,才能回到那片魂牵梦绕的故土?
整首曲子写得干净利落。开头几笔就勾勒出江南水乡的灵动(采菱笑语、平湖如练)和游赏的兴致(“莫虚负”、“久踟蹰”、佳人一笑)。
这表面的悠闲和美景,恰恰是为了反衬最后那点破心事的“终非吾土”。
没有直白地喊“我想家”,而是用眼前实实在在的美好与内心挥之不去的“非吾土”感受相对比,那份客居的怅惘和思乡的深切,就显得格外真挚,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胸口,余味悠长。
图片
04
一城秋雨豆花凉,闲倚平山望。
不似年时鉴湖上,锦云香,采莲人语荷花荡。
西风雁行,清溪渔唱,吹恨入沧浪。
——张可久《小桃红·寄鉴湖诸友》
张可久在四处漂泊时,在秋凉时节,他登上平山堂,满城的秋雨敲打着瑟瑟发抖的豆花,带来阵阵凉意。
他闲靠着栏杆,眺望远山,眼前的景色,怎么看都觉得陌生,再不像记忆中那风光如画的鉴湖了,那时候,湖面上荷花盛开,灿烂得像铺开的云锦,香气仿佛能飘到云彩里,采莲姑娘的欢歌笑语,在荷塘间悠悠回荡。
想着想着,心思又飘回眼前:西风一阵紧似一阵,大雁排着队往南飞,清溪上传来渔人悠扬的歌声。
看着这景象,他心里头那个念头更强烈了,真恨不得早日摆脱这一切,自在泛舟于沧浪之上啊!
人在异乡高处,秋雨萧瑟中,由眼前的陌生景物,一下子跌进了对江南鉴湖、对旧日好友的深深思念里。
那记忆中的荷香笑语越美好,眼前的秋凉雁影就越显得孤单。最后那声“恨不得游沧浪”,不光是向往自由,更是道尽了漂泊的辛酸和对寄人篱下生活的厌倦。
整首曲子,就在这眼前景与心中情的来回拉扯间,把对朋友的挂念、对故乡的眷恋,还有那份游子无根的苦闷,都轻轻地、却重重地,放在了读者心上。
图片
05
玉楼风迕杏花衫,娇怯春寒赚。
酒病十朝九朝嵌。瘦岩岩,愁浓难补眉儿淡。
香消翠减,雨昏烟暗,芳草遍江南。
——乔吉《小桃红·春闺怨》
这首曲子是乔吉替闺中女子写的“心里话”(也就是“代言体”)。
春天来了,玉楼上的风轻轻吹拂着她杏花色的衣衫。她身子本就单薄娇弱,此刻更担心自己贪看春色着了凉。
可这心里的愁啊,比春寒更难熬,十天里有九天,她只能抱着酒坛子,把自己灌得昏昏沉沉,试图浇灭那蚀骨的相思。人越发消瘦了,憔悴得不成样子。
深深的愁怨堵在胸口,连梳妆打扮都提不起劲儿:眉黛懒得画,脂粉也停了,首饰更是一件件摘了下来。眼前只有愁人的冷雨,淅淅沥沥下得天地昏暗。
她望着雨幕,心里一遍遍问:那铺满芳草的江南路上,我心上的人儿啊,你几时才能回到我身边?
整首曲子写得真切极了。它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,语言就像女子在自言自语,朴素自然。但字里行间,全是她无法排遣的痛苦:食不知味,睡不安稳,只能靠醉酒来麻痹自己,熬过一天又一天。
春日的美景(春风、杏花)和她的愁容病态(消瘦、懒妆、醉态)形成刺眼的对比。
尤其是结尾那无边无际的愁雨和望不到头的等待,把那份幽怨缠绵的心绪,写得直往人心里钻,让人感同身受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广盛网配资-南平期货配资-杠杆炒股在哪里申请-股票配资开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