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半生颠簸,一纸词魂。苏轼以笔为舟,载着宦海浮沉、天涯孤旅的沧桑,驶入《减字木兰花》的十阕天地。这里,有“花不看开人易老”的急景凋年,有“不似天涯,卷起杨花似雪花”的旷达自嘲;有“雨细风微,两足如霜挽纻衣”的隐忍情深,亦有“妙思如泉。一洗闲愁十五年”的豪情万丈。他写尽人间离合、世事翻覆,却在字缝间埋下解药的种子——或以青松自喻守志,或借春潮笑对沧桑。千年后重读,哪一句如利刃破心,哪一阕似故人低语?且随东坡的词魂,共赴这场红尘劫,泪中带笑,笑里藏刀。
图片
1
减字木兰花·莺初解语
苏轼〔宋代〕
莺初解语,最是一年春好处。微雨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
休辞醉倒,花不看开人易老。莫待春回,颠倒红英间绿苔。
此词约作于宋仁宗嘉祐八年(1063年)二月。此时东坡以覃恩迁大理寺寺丞。赴任途中,过宝鸡,重游终南山。其弟子由闻之,寄《闻子瞻重游终南山》诗,东坡次韵,并作此词以寄。上片以“莺初解语”起兴,黄莺娇啼如低语,点破初春生机;化用韩愈“草色遥看近却无”之笔,微雨如酥中,远望草色青翠欲滴,近观却似隐于无形,将早春朦胧之美写尽。下片笔锋陡转,“休辞醉倒”直抒胸臆,劝人莫负春光,若待落花纷乱、绿苔侵阶,方知“花不看开人易老”之恨。全词以景托情,借早春之短暂喻人生易逝,警醒世人当如惜春般珍视韶华,莫待老来空悲切。
图片
图片
2
减字木兰花·己卯儋耳春词
苏轼〔宋代〕
春牛春杖,无限春风来海上。便丐春工,染得桃红似肉红。
春幡春胜,一阵春风吹酒醒。不似天涯,卷起杨花似雪花。
宋朝时,海南岛被视为蛮瘴交集、偏远荒僻的“天涯海角”之地。前人偶尔有诗作,大多都是面对异乡那荒凉的景色,抒发飘零流落的悲苦之感。然而苏轼的这首词却以欢快灵动的笔触,着重展现了边陲地区绚烂的春光以及充满生机的大自然。在中国词史中,这是第一首对海南之春的热情赞歌。开篇“春牛春杖”,以春日农事之景起笔,“无限春风来海上”更显海岛春风浩荡,生机盎然。“便丐春工”奇思妙想,恳请春神将桃花染得如肉色般娇艳,俏皮可爱。下片“春幡春胜”写民间春日习俗,春风拂面,吹醒酒意。末句“不似天涯,卷起杨花似雪花”,将儋耳杨花比作雪花,以景结情,一扫贬谪之愁,尽显随遇而安、乐观旷达之胸襟,于异乡春光中觅得自在与欢愉。
图片
图片
3
减字木兰花·花
苏轼〔宋代〕
玉房金蕊,宜在玉人纤手里。淡月朦胧,更有微微弄袖风。
温香熟美,醉慢云鬟垂两耳。多谢春工,不是花红是玉红。
这是一首咏牡丹的词。以花喻人,将牡丹的娇艳与美人的风姿浑融一体。开篇“玉房金蕊”以“金”“玉”二字勾勒牡丹的华贵,与“玉人纤手”相映成趣,暗合《诗经》“有女如玉”的古典意象。月下微风轻拂衣袖,似春神有意撩动,烘托出朦胧意境。下阕“温香熟美”以嗅觉与触觉交融,醉态中云鬟垂耳的细节,将美人酣眠的妩媚刻画入微。末句“不是花红是玉红”点睛,既赞牡丹红不如美人肌理透出的红润,又暗含对春神造化的感恩,婉约中见豪放,尽显东坡词“花即是人,人即是花”的物我相融之妙。
图片
图片
4
减字木兰花·送赵令
苏轼〔宋代〕
春光亭下。流水如今何在也。岁月如梭。白首相看拟奈何。
故人重见。世事年来千万变。官况阑珊。惭愧青松守岁寒。
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(1091年)四月东坡自杭返朝过高邮之时。是时,词人与高邮令赵晦之再一次相见,感慨颇多,于是写下这首词送给他。以时光流转与世事变迁为经纬,编织出深沉的友情长卷。上阕“春光亭下”以流水之逝暗喻往昔欢聚难再,岁月如梭间,故人已白首相对,尽显沧桑之叹。下阕“世事年来千万变”直抒胸臆,道尽宦海浮沉之无常,而“官况阑珊”则自嘲仕途黯淡。“惭愧青松守岁寒”以《论语》“岁寒松柏”之典,将友人赵晦之的淡泊超脱与自身“官况阑珊”的疲惫形成对照,完成从怅惘到自勉的精神转折。全词以流水、青松等传统意象构建“时间流逝-生命衰老-精神永恒”的哲学链条,在疏朗笔调中暗藏老而弥坚的生命力量。
图片
图片
5
减字木兰花·荔枝
苏轼〔宋代〕
闽溪珍献,过海云帆来似箭。玉座金盘,不贡奇葩四百年。
轻红酽白,雅称佳人纤手擘。骨细肌香,恰是当年十八娘。
宋哲宗绍圣二年(1095年)四月,东坡被贬惠州,同地方官僚朋友游山玩水,宴饮食荔枝,见物思古,作下此词。以古今对比的笔法,将荔枝的贡史与现时之味交织成篇。上阕“闽溪珍献,过海云帆来似箭”写唐代荔枝进贡之艰,海运如箭仍难掩劳民伤财之弊,“玉座金盘,不贡奇葩四百年”则以四百年停贡暗喻历史进步,隐含对民生疾苦的关切。下阕“轻红酽白,雅称佳人纤手擘”以色彩与触感写荔枝之鲜美,“骨细肌香,恰是当年十八娘”借唐代名品“十八娘”双关荔枝品质,既赞其核小肉香,又以佳人喻物,赋予荔枝人格化美感。全词于讽喻与赞美间,展现苏轼超脱困境的豁达与对生活的细腻体察。
图片
图片
6
减字木兰花·寓意
苏轼〔宋代〕
云鬟倾倒,醉倚阑干风月好。凭仗相扶,误入仙家碧玉壶。
连天衰草,下走湖南西去道。一舸姑苏,便逐鸱夷去得无。
此词以醉态与旅途为线,交织出超脱与隐忧的双重心境。上片“云鬟倾倒,醉倚阑干风月好”以醉后散乱之发与眼前美景形成反差,借“误入仙家碧玉壶”的奇幻想象,展现酒中暂忘尘俗的童真诙谐。下片笔锋陡转,“连天衰草”以江南冬景的苍凉,暗喻宦游的疲乏栖遑,“一舸姑苏,便逐鸱夷去得无”则借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,直抒对归隐江湖的向往。全词虚实相生,醉态中的仙境与旅途中的衰景交织,既显豁达超脱,又透露出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。
图片
图片
7
减字木兰花·江南游女
苏轼〔宋代〕
江南游女,问我何年归得去。雨细风微,两足如霜挽纻衣。
江亭夜语,喜见京华新样舞。莲步轻飞,迁客今朝始是归。
宋神宗元丰七年(1084年)四月,苏轼遵照圣旨离黄赴汝,仍任团练副使。该词是临行之前苏轼写给王朝云的,表达了二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。上片以“江南游女”发问“何年归得去”,借游女之口道出贬谪黄州四年的漂泊之苦,“雨细风微,两足如霜挽纻衣”以细节特写,勾勒出游女在风雨中挽衣涉水的清冷形象,暗喻苏轼与王朝云患难与共的坚韧。下片“江亭夜语”转写梦境,昔日“京华新样舞”的繁华与“莲步轻飞”的轻盈,与眼前迁客身份形成对比,末句“今朝始是归”既回应开篇之问,又以“归”字双关,既指赴汝州之行,更暗含对精神归处的追寻,情感深沉而余韵悠长。
图片
图片
8
减字木兰花·送别
苏轼〔宋代〕
天台旧路。应恨刘郎来又去。别酒频倾。忍听阳关第四声。
刘郎未老。怀恋仙乡重得到。只恐因循。不见如今劝酒人。
此词约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(1091年)三月。词人守杭州,三月初召入京,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。此词为离任前自下塘起行,取道湖州至苏州。宣德郎马忠玉、好友刘季孙等在西湖饯行。席上,词人作此词赠之。此词以“刘郎入天台”的典故为底色,将离情别绪织入仙乡幻梦。上片“天台旧路”暗用刘晨、阮肇入山遇仙的传说,“应恨刘郎来又去”借仙子之怨,写友人惜别之情,“别酒频倾”中“忍听阳关第四声”化用王维送别诗,以乐声之悲烘托离愁之浓。下片“刘郎未老”笔锋陡转,以“重得仙乡”的期许淡化现实离索,然“只恐因循”又陡然跌回现实,怕重逢无期、旧人难见。全词虚实相生,在仙境与人间、重逢与永别的张力中,尽显苏轼对友情的珍视与人生无常的喟叹。
图片
图片
9
减字木兰花·银筝旋品
苏轼〔宋代〕
银筝旋品。不用缠头千尺锦。妙思如泉。一洗闲愁十五年。
为公少止。起舞属公公莫起。风里银山。摆撼鱼龙我自闲。
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七年(1092年)九月。苏轼以兵部尚书兼差充南郊卤簿使召还朝廷,九月九日,途至南都(今河南商丘)时,与友人王定国(名巩)恰巧相会,二人自彭城(徐州)分别已有十五年之久,为表达与友人不期而遇的愉悦心情,作下此词。上片描述词人与友人王定国在南都不期而遇的欢快情景。“银筝旋品。不用缠头千尺锦”,词人自己拨动起银筝的调音“品”,确定音位后,便弹起乐曲来,用不着请歌舞艺人来表演送她们千尺锦帛作“缠头”装饰了。“妙思如泉。一洗闲愁十五年。”筝曲发出的奇妙乐响,有如泉水淙淙流淌的畅快思绪,一下子把两人相别十五年的闲愁全部冲洗干净了。下片主要描绘了一幅欢歌狂舞的场面。全词内容积极乐观,尽是旷达、自适、自在的情趣抒写,毫无物累、压抑、疲惫的格调,突出词人放逸的个性,表达了他与友人不期而遇的愉悦心情。
图片
图片
10
减字木兰花·送东武令赵昶失官归海州
苏轼〔宋代〕
贤哉令尹,三仕已之无喜愠。我独何人,犹把虚名玷缙绅。
不如归去,二顷良田无觅处。归去来兮,待有良田是几时。
宋神宗熙宁八年(1075年)十二月,东武令赵晦之罢官归海州,苏轼作该词以赠别。上片盛赞赵昶“三仕无喜愠”的贤能,对比自身“犹把虚名玷缙绅”的惭愧,既含对友人淡泊性情的钦佩,又暗含对官场虚名的反思。下片“不如归去”直抒归隐之志,然“二顷良田无觅处”以现实困境消解理想,末句“待有良田是几时”更以反问收束,将归隐的无奈与超脱的渴望熔于一炉。全词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于自嘲中见真性,在困境中显旷达,堪称苏轼宦海沉浮中的心灵独白。
图片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广盛网配资-南平期货配资-杠杆炒股在哪里申请-股票配资开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